跳到主要內容

精選

隆乳怎麼降低莢膜攣縮機率呢?

隆乳術中如何預防 莢膜攣縮 或是降低 莢膜攣縮 的機率呢? 楊醫師為大家介紹了,什麼是 隆乳術後的莢膜攣縮 (Capsule Contracture),莢膜攣縮是所有隆乳醫師最不想遇到的情形之一,除了考慮患者本身的體質因素之外,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那如何預防?這篇來講一下就醫師本身,術前術中如何去避免莢膜攣縮。 「個人體質跟莢膜攣縮的相關性」 Q: 有沒有自體免疫疾病、疤痕、蟹足腫體質?   A: 目前 沒有明確醫學證據 ,證明 自體免疫疾病以及蟹足腫體質,跟隆乳莢膜攣縮有直接關聯  , 但二者都與「體質性膠原纖維增生反應」有關,因此在理論上,蟹足腫體質患者 可能 有較高機率出現較厚或緊縮的莢膜反應,但這並非絕對,且不構成隆乳的禁忌症。   可 能的關聯機制(理論推測): 膠原蛋白過度生成反應或發炎反應 蟹足腫體質與莢膜攣縮都涉及到局部膠原蛋白與纖維組織過度生成   有人推測蟹足腫體質患者在假體周圍也可能生成較厚的莢膜。      不同點:組織類型與發炎反應程度   在某些自體免疫體質下,身體對植入物的免疫反應可能較為激烈,進而提高莢膜攣縮或其他免疫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慢性發炎體質: 會促進纖維母細胞活化以及膠原蛋白沉積 Q:有 蟹足腫體質可以隆乳嗎?   A: 不 建議因蟹足腫體質而完全放棄隆乳,但術前要讓醫師充分知情,因為蟹足腫體質較可能會導致手術切口的疤痕增生。手術可以盡量避免乳暈切口,降低細菌污染風險 Q:有自體免疫疾病 可以隆乳嗎?   A: 自體免疫疾病非 隆乳絕對禁忌症,但 術前要與風濕免疫科醫師討論, 確保疾病處於「穩定緩解期」,並且 謹慎選擇假體與手術方式,降低術後發炎風險(如內視鏡腋下、雙平面植入),然後 術後嚴密追蹤莢膜形成情形   「術中手術醫師如何預防以及降低莢膜攣縮的機率」 為何會發生隆乳莢膜攣縮? 細菌污染與生物膜(Biofilm)形成:最關鍵原因之一, 即使無明顯感染,少量細菌殘留於植入物表面,也可能形成「生物膜」,誘發慢性免疫反應與纖維化 術中無菌操作不足: 若手術過程中未嚴格遵守無菌原則,增加細菌接觸假體的機會。 因此衍生出 「 14-Point Plan 無菌守則 」 來降低莢膜攣縮風險 血腫或漿液腫: 術後...

「粉紅十月」國際乳癌防治月

十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楊醫師十月那時有一起響應「粉紅十月Pink Power」!

楊醫師呼籲所有可愛的女性:不只是每年十月,每個月,甚至於每天到每個Moment,每位女性都要多愛自己與重視自身健康,遇見更好的自己!

根據國健署統計,在台灣,每36分鐘就有一名女性國人罹患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女性乳癌在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當中排名第四,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近年來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所以女性朋友不分年齡,都應正視乳癌防治的重要性!
為什麼乳癌防治如此重要呢?因為提早發現乳癌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乳癌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而乳房X光攝影就是目前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


所以政府自民國93年起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40歲以上、未滿45歲具乳癌家族史(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的婦女」兩大對象,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
而不符合公費身份的女性,楊醫師也建議自費篩檢,40歲以下女性(尤其是35歲以下),可以乳房超音波檢查為主,因為乳房攝影在年輕女性會較難判讀,加上超音波沒有輻射線暴露問題,所以建議30歲以上女性可以每半年至一年定期檢查一次為佳!


因為早期發現,所以可以早期治療乳癌,經統計,早期乳癌經治療5年存活率超過9成,第一期乳癌更高達95%,乳癌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勇敢面對,積極治療!
乳癌治療方面包括:乳房部分切除、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賀爾蒙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等,若早期發現的話,乳房切除的部分小,這樣乳房的形狀可以大部分保留,若需要我們整形外科做乳房重建,也比較容易做,這楊醫師可以後續再跟各位分享討論~


總而言之,老話一句:「提早預防,提早發現,提早治療」,乳癌在女性的獨特性地位,以及提早發現治療的極好成效,楊醫師提醒各位台灣女性朋友,要多關心自己的乳房健康喔~(女性朋友的伴侶也要多關心她的胸部喔)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追蹤、按讚、留言以及分享喔~歡迎到楊醫師IG逛逛😁
搜尋「pshwyang」或是「整外傑夫羊」那裡有更多的醫美相關資訊以及案例分享!
有什麼胸部上的相關問題,歡迎找楊醫師現場諮詢,看診與時間請參閱我的「看診資訊」欄喔!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轉載請先通知作者,並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禁止更動內文以及盜用圖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