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產後媽咪特別篇3—孕產婦腕隧道症候群。feat.手外科楊弘維醫師
「懷孕期間,突然覺得手指到手掌會麻麻刺刺的,失去感覺,甚至會有點痛,尤其是大拇指到無名指側的範圍,在某些姿勢下會特別嚴重......」今天楊醫師來跟各位聊聊另一個孕產婦常見問題:腕隧道症候群(Pregnancy-related CTS)!
腕隧道症候群
最常見的手部神經壓迫疾病之一就是「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了!所謂「腕隧道」是特指「正中神經Median nerve」經過手腕處,與「深淺屈指肌腱」和「屈姆長肌」肌腱總共九條肌腱,被上方的腕橫韌帶以及下方的手腕骨所包圍形成的隧道。
而腕隧道症候群就是指,「正中神經」因為在腕隧道被壓迫導致神經學症狀產生(刺、麻、痛、感覺喪失、運動能力喪失),正中神經在手感覺分佈範圍為:掌側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靠拇指側一半)、手掌一半(靠拇指側)。
手的另一半感覺是「尺神經Ulnar nerve」掌管的,尺神經若也被診斷在手腕處壓迫,則稱為「蓋氏通道症候群Guyon's Canal syndrome」,較為少見。
孕產婦腕隧道症候群
一般人跟手部工作者得到腕隧道症候群的機率為4-10%,而孕產婦得到腕隧道症候群的比率高達30-60%,幾乎可以說是一半以上的孕產婦都會有手部麻木的症狀,原因多數是認為賀爾蒙變化引起的局部水腫,造成腕隧道變狹窄,進而壓迫到正中神經。
根據2001年Turgut以及2015年Meems研究顯示,較大年紀、剖腹產、懷孕期體重增加較大、較高BMI、較大水腫程度、周產期憂鬱指數較高等,這些是會造成懷孕期間腕隧道症候群機率增加的危險因子。
治療方法多半是建議保守性治療,像是先減少會造成手指麻木的姿勢、一旦症狀出現多讓手腕休息不要彎曲、佩戴護腕、低鹽飲食減少水腫等,進一步的治療像是:物理治療、非類固醇類止痛藥(NSAID),甚至到類固醇局部注射等,非到莫可奈何之際,孕婦是先不建議接受手術治療。
為何不建議孕婦接受手術治療呢?因為大多數的媽咪在產後一到四個月,腕隧道症狀都會緩解到消失不見,恢復到正常,但根據Meems在2017年的追蹤研究,顯示仍有部分比例的媽咪(六個有一個)在產後一年仍有腕隧道症狀,特別是那些「懷孕時腕隧道症狀較早出現」、「懷孕時腕隧道症狀較嚴重」以及「較高的產後憂鬱指數」的媽咪。
楊醫師是建議產後媽咪,若持續有腕隧道症候群,可以先保守性治療減輕症狀,另外體重管理包括減重也是一個好方法,甚至是要優先考慮的,而若是症狀持續甚至有惡化情形,勢必是要去諮詢專科醫師(復健科醫師、手外科醫師)做更近一步的治療。
本站部分圖片來源來自Vecteezy、Freepic、Flaticon。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轉載請先通知作者,並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禁止更動內文以及盜用圖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