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精選

孕媽咪隆乳問題集

孕媽咪隆乳問題集 這篇楊醫師搜集了一些常見懷孕與隆乳相關的問題解答說明,分享給大家! 問題1: 做過隆乳手術後,可以哺乳嗎? 解答: 這是許多女性在考慮隆乳手術時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其實現今大多數主流隆乳手術 (筋膜下跟雙平面) ,因為兩者假體放置平面都在乳腺之下,所以並不會影響乳腺結構與哺乳功能喔! 另外若是選擇腋下或是胸下緣切口路徑,就也不會有經過乳腺組織的疑慮,有些乳暈邊緣切口的開法,會經過或是破壞到部分下緣的乳腺組織,可能會造成後續哺乳的乳腺阻塞,這要跟此類的手術醫師詳細討論喔~ 只要手術方式安全、醫師評估良好,未來還是能夠正常哺乳。媽媽的愛,不會因為美麗而打折,但還是建議在術前與醫師討論清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讓美麗與母愛都能兼顧。記得術後有哺乳計劃的媽咪,也要特別注意乳腺疏通與乳房護理喔! 問題2: 隆乳後若生小孩哺乳,要特別注意什麼? 解答: 其實只要手術路徑沒有傷害乳腺,大多數隆乳媽咪都能順利哺乳。若是選擇腋下或是胸下緣切口路徑,就也不會有經過乳腺組織的疑慮,有些乳暈邊緣切口的開法,會經過或是破壞到部分下緣的乳腺組織,可能會造成後續哺乳的乳腺阻塞,這要跟此類的手術醫師詳細討論喔~ 但術後在哺乳期間,有幾件事特別需要小心: 🔹 定時擠乳,避免乳腺阻塞 隆乳後的乳房組織可能稍緊實,一旦乳腺阻塞,更容易感到脹痛不適。 🔹 預防塞奶與乳腺炎 哺乳初期要養成勤擠奶、讓寶寶正確含乳的習慣,才能減少乳腺積奶、發炎風險。 🔹 注意乳房變化 如果出現局部紅腫、發熱或持續疼痛,務必盡快就醫,避免乳腺炎惡化。 問題3: 隆乳後若哺乳擠奶,會影響到假體形狀嗎? 解答: 其實不用過於擔心,假體通常放在乳腺下方(肌肉下或筋膜下),而擠奶主要是針對乳腺與乳竇刺激,並不會直接影響假體。但如果長期嚴重塞奶、乳腺炎沒妥善處理,的確可能影響乳房外觀,但與假體本身無直接關聯,關鍵還是在於哺乳期的乳房照護。 有些人會問:那退奶針能幫助維持胸型嗎? 其實退奶針的目的是幫助抑制泌乳、加速退奶過程,減少哺乳過程中胸部因為漲奶退奶而造成的胸部維持韌帶彈性疲乏,對於胸部正常組織以及胸型的彈性維持,老實說是會有幫助的!所以您若真的非常在意胸部的形狀,可以考慮產後直接打退奶針不要餵母乳,不要被「一定要餵母乳」這個傳統思想束縛以及綁架喔~但若退奶太快或乳腺未疏通,仍有硬塊、變形的風險喔! ✔️ 建議...

隆乳怎麼降低莢膜攣縮機率呢?

  • 隆乳術中如何預防莢膜攣縮或是降低莢膜攣縮的機率呢?

楊醫師為大家介紹了,什麼是隆乳術後的莢膜攣縮(Capsule Contracture),莢膜攣縮是所有隆乳醫師最不想遇到的情形之一,除了考慮患者本身的體質因素之外,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那如何預防?這篇來講一下就醫師本身,術前術中如何去避免莢膜攣縮。


「個人體質跟莢膜攣縮的相關性」

  • Q:有沒有自體免疫疾病、疤痕、蟹足腫體質? 

  • A:目前沒有明確醫學證據,證明自體免疫疾病以及蟹足腫體質,跟隆乳莢膜攣縮有直接關聯 ,但二者都與「體質性膠原纖維增生反應」有關,因此在理論上,蟹足腫體質患者可能有較高機率出現較厚或緊縮的莢膜反應,但這並非絕對,且不構成隆乳的禁忌症。 

  • 能的關聯機制(理論推測):膠原蛋白過度生成反應或發炎反應

    • 蟹足腫體質與莢膜攣縮都涉及到局部膠原蛋白與纖維組織過度生成 
    • 有人推測蟹足腫體質患者在假體周圍也可能生成較厚的莢膜。   
    • 不同點:組織類型與發炎反應程度 
    • 在某些自體免疫體質下,身體對植入物的免疫反應可能較為激烈,進而提高莢膜攣縮或其他免疫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 慢性發炎體質: 會促進纖維母細胞活化以及膠原蛋白沉積

          • Q:有蟹足腫體質可以隆乳嗎? 

          • A:建議因蟹足腫體質而完全放棄隆乳,但術前要讓醫師充分知情,因為蟹足腫體質較可能會導致手術切口的疤痕增生。手術可以盡量避免乳暈切口,降低細菌污染風險

          • Q:有自體免疫疾病可以隆乳嗎? 

          • A:自體免疫疾病非隆乳絕對禁忌症,但術前要與風濕免疫科醫師討論,確保疾病處於「穩定緩解期」,並且謹慎選擇假體與手術方式,降低術後發炎風險(如內視鏡腋下、雙平面植入),然後術後嚴密追蹤莢膜形成情形 


          「術中手術醫師如何預防以及降低莢膜攣縮的機率」

          • 為何會發生隆乳莢膜攣縮?
            • 細菌污染與生物膜(Biofilm)形成:最關鍵原因之一,即使無明顯感染,少量細菌殘留於植入物表面,也可能形成「生物膜」,誘發慢性免疫反應與纖維化
            • 術中無菌操作不足:若手術過程中未嚴格遵守無菌原則,增加細菌接觸假體的機會。因此衍生出14-Point Plan 無菌守則來降低莢膜攣縮風險
            • 血腫或漿液腫:術後若出現血腫、液體積聚,會刺激免疫反應,促進纖維組織增生與收縮
            • 植入物放置平面:乳腺下(subglandular)平面,莢膜攣縮風險較高,胸大肌下或雙平面(dual plane)放置較安全,因有肌肉與血流的保護
            • 植入物表面材質:微絨毛面(絲綢面)或絨毛面在研究顯示,莢膜攣縮率較低,傳統光滑面莢膜攣縮率較高,但是新一代光滑面女王波,在近年的研究顯示,並發症和莢膜攣縮率都是相當低的,所以傳統光滑面的研究數據,可能是受到舊光滑面填充不足、以前隆乳技術較差、出血量較高等因素影響。
            • 其他因素:體質過敏反應、自體免疫傾向、吸菸、外傷、放療、術後按摩不當等

          什麼是「14-Point Plan 無菌守則」?

          「14點無菌守則」(14-Point Plan)是由澳洲整形外科醫師 Dr. Anand Deva 等人提出的國際整形外科指引,目的是降低隆乳手術後感染、生物膜形成與莢膜攣縮的風險。這套流程廣泛應用於隆乳與乳房重建手術中,被視為提高手術安全與長期效果的重要標準

              這篇由Deva醫師等人發表的2013年論文探討乳房植入物相關感染和莢膜攣縮的致病機轉,強調亞臨床細菌感染與生物膜(biofilm)在其中的關鍵作用 。研究團隊指出,手術置入乳房植體時若有細菌附著其表面並形成生物膜,日後幾乎無法完全清除。

              當生物膜中的細菌負荷達到一定程度,會引發慢性發炎反應,導致感染、莢膜攣縮、雙層包膜,甚至與乳房植入物相關的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BIA-ALCL)等後果 。過去已有大量研究證據支持這種「微生物膜假說」,認為慢性細菌刺激是莢膜攣縮最主要的成因之一 。

              為了降低這些併發症風險,Deva醫師團隊彙整先前文獻與臨床經驗,提出一套「14點計畫」(14-Point Plan)無菌手術流程。這14項措施著重於手術各個環節嚴格減少細菌進入植入物空間的機會 。每一步都有醫學證據可循,能大幅降低術後感染與莢膜攣縮發生率 。

              臨床研究顯示,採用這些步驟可使莢膜攣縮的風險降低約十倍 。事實上,過去約30年間整形外科醫師累積經驗也證實,透過多重措施的綜合應用,已將初次隆乳的嚴重攣縮率從早期的約50%降至不到1% 。因此,作者強調首次手術是預防細菌污染的最佳時機;嚴格執行這套基於證據的標準化流程,能顯著改善病人術後結果、減少包膜攣縮等併發症及減少二次手術需求 。

          14-Point Plan 無菌守則

          1. 術前使用靜脈抗生素預防感染:在全身麻醉下,皮膚切開前約15分鐘給予第一代頭孢菌素等抗生素預防感染 。這可在手術一開始即降低體內和手術視野的細菌數量。
          2. 避免乳暈切口,優先選擇乳房下緣切口:乳暈邊緣或腋下切口會經過含有豐富細菌的乳腺管道或汗腺,增加植入物遭細菌污染的風險;採用乳下緣(IMF)切口可使莢膜攣縮機率明顯降低,在研究中降低幅度高達約9倍 。因此建議隆乳手術避免經乳暈或腋下置入,以減少細菌進入空間。(楊醫師認為盡量避免乳暈,因為乳暈切口較容易經過乳腺組織,腋下跟胸下緣是首選)
          3. 使用低出血技術,精細的無創傷性剝離(Atraumatic dissection):手術分離植入腔隙時要溫和且在直視(內視鏡)下操作,避免鈍性暴力剝離,以減少組織去血管化及創傷 。使用電燒等精細工具可協助止血並降低組織損傷。較少的組織破壞意味著較低的發炎反應與細菌滋生溫床。
          4. 使用乳頭遮蓋保護:在手術過程中以無菌敷料或是透明貼(OP-site)蓋住乳頭乳暈,避免乳頭區域的皮膚菌叢溢出污染手術視野 。乳腺管內存在大量細菌,遮蓋乳頭可減少這些細菌進入植入物空間的機會。
          5. 確實充分的止血:在植入物放入前要仔細止血,預先止血可避免術中形成血腫或血塊。過多的出血和血塊會增生肉芽組織,提供細菌滋生的培養基,並可能提高感染與莢膜攣縮風險 。因此在剝離空間過程中就同步止血,保持手術野乾淨。
          6. 避免切入乳房實質組織:剝離空間時盡量不進入乳腺腺體本身,以減少切開乳管數目 。乳管內通常存在細菌,避免開放過多乳管有助於降低細菌溢出污染植入空間的可能性 。這也是為何筋膜下、雙平面或肌肉下平面較受推薦,因為相對不經過乳腺組織。
          7. 採用雙平面(部分肌肉下):將植入物部分置於胸大肌下方(dual-plane)或完全肌下,可以利用肌肉組織的覆蓋,降低植入物與乳腺組織的直接接觸,從而減少來自乳管的細菌污染 。研究比較發現,雙平面或肌下植入的莢膜攣縮率低於完全腺體下(皮下)植入 。此外,肌下放置對乳房形態也有解剖學優勢,在東方女性上胸皮下較薄的情況下,假體感也比較不明顯。
          8. 術後侵入性處置給予抗生素預防:病人在植入物手術之後,如日後需進行任何侵入性操作(穿透皮膚或黏膜的醫療處置)時,都應預先使用適當抗生素預防性治療 。例如牙科手術、內視鏡檢查等可能造成菌血症的處置,都可能將細菌帶至植入物表面引發感染或攣縮 。因此,對於植入了義乳的患者,後續相關處置最好有抗生素預防治療。
          9. 使用正確配方的抗菌溶液灌洗植入空間:在將義乳放入之前,充分沖洗整個植入腔隙。推薦使用經臨床證實有效的「三合一抗生素溶液」如加入50,000單位bacitracin殺菌範圍:G+:S. aureus、S. epidermidis、Streptococcus )1g Cefazolin (殺菌範圍:G+、部分 G−(不含 Pseudomonas))80mg Gentamicin (殺菌範圍:G−:Pseudomonas、E. coli、Klebsiella )於500 cc 生理食鹽水中,以及優碘(Povidone-Iodine)溶液 。若使用優碘,務必以等量或更多的生理食鹽水稀釋至至少50%濃度(1:1 稀釋或更濃),才具有廣效的殺菌作用殺菌範圍:廣效(含 MRSA、真菌、病毒) ) 。大量文獻支持術中空間灌洗可顯著降低莢膜攣縮率 。需要注意的是,不建議只用單一抗生素(如單用Cefazolin)沖洗,因為對某些植入物相關細菌效果有限 。正確的多重抗菌灌洗是14點計畫中極關鍵的一步。
          10. 減少皮膚與植入物的接觸污染:在準備置入義乳假體時,應避免植入物直接接觸患者皮膚和乳房切口邊緣 。可考慮再次以抗菌溶劑擦拭切口周圍皮膚、使用植入物導引遞送輔助袋(Keller Funnel漏斗)或其他無菌屏障裝置,確保植入物在推入空間時不觸碰皮膚 。這種「無接觸」技術能進一步降低植入物表面細菌附著的機會
          11. 縮短植入物暴露和更換的時間:盡量減少義乳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及反覆取出再放入的次數 。為達到此目的,直到空間都剝好了,皮膚也消毒了,準備正式放入前才打開植入物無菌包裝,保持植入物處於無菌容器內。若需要試放或調整位置,也應避免頻繁取出植入物或使用測試用的試劑乳(sizer) 。操作迅速且一次到位,可將植入物受環境細菌污染的風險降到最低。
          12. 放置植入物前更換手套並使用無菌器械:在最後接觸義乳之前,所有手術人員應更換為新的無菌手套;任何將要再次伸入植入空間內的手術器械也必須是全新或經重新消毒過的 。這可避免先前操作中手套或器械上潛在的細菌沾染到植入物表面。研究顯示,手套在手術進行一段時間後可能破損或帶有細菌,因此置入關鍵步驟前換手套是必要的無菌措施 。
          13. 除非必要避免使用引流管:若非絶對需要,不要放置手術引流管於乳房植入空間內 。引流管可能成為細菌進入傷口的通道,增加感染風險 。有些情況下不得不放置引流時,也應盡早移除並確保引流管周圍的無菌防護。原則是能不用引流就不用,以減少植入物暴露於外界的管路。
          14. 分層關閉切口:採取多層次縫合技巧關閉手術切口,包括連續縫合乳房的淺層筋膜、真皮和表皮等各層組織 。這樣的分層緊密關閉可以形成更嚴密的傷口封閉,減少日後細菌從皮膚表面沿切口滲入空間的可能性 。良好的傷口閉合也有助於降低傷口滲血或分泌物積聚,間接降低細菌滋生風險。
            補充:針對三合一抗生素結論與臨床建議
          • 三合一抗生素灌洗液對乳房重建手術的感染預防有效。
          • 對於美容隆乳手術的效果較不一致,但部分研究仍顯示莢膜攣縮改善。
          • 建議配方中至少含兩種抗 G+、一種抗 G−成分。
          • 10% Povidone-Iodine + Gentamicin + Cefazolin 組合 → 完全殺滅常見病菌
          • 優碘具高效廣譜殺菌性,臨床上已逐漸重新被接受使用。

              以上14項守則共同構成了乳房植入手術的最佳無菌實踐方案。正如Adams醫師所言:「我們在過去15年學到的是:減少細菌負荷的最佳時機就是在第一次手術時。14點計畫包含了一系列簡單且有實證支持的步驟,外科醫師只要確實執行,便能降低患者的術後風險。」 。

              自這項計畫提出後,許多臨床研究與回顧分析進一步證實了其有效性:採用14點無菌流程的病例,其莢膜攣縮、感染及BIA-ALCL的發生率均顯著降低 。因此,Deva等人2013年的原始論文不但提供了這套「14點計畫」的明確清單,還闡述了其背後的科學依據,對整形外科領域改善隆乳手術安全性有著深遠影響。

              楊醫師建議年輕的隆乳醫師,生涯初期盡量遵循這14點無菌流程,會比較容易降低莢膜攣縮機會,楊醫師自己手術也是盡量遵循這些原則,在達到好的術後效果的同時,也能降低術後併發症的機率。



          留言

          熱門文章